
近日涨中宝,菲律宾《商报》刊发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历史系教授陈衍德《八十年前父亲参加了解放马尼拉的战斗》一文,文章还原了其父陈振佳作为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以下简称“华支”)一员参加马尼拉解放的战斗经过。陈衍德说,他父亲生前并未提起过自己参战的经历,直到多年后他才从父亲的《自传》中得知此事。
华支,是菲律宾抗日斗争中一股活跃的力量,在菲律宾抗日期间,他们参与大小战斗260多次,歼敌2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为配合盟军、保护侨居国冲锋陷阵。华支在菲律宾早已家喻户晓,但在祖国大地却鲜为人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菲建交50周年。本期“厦门档案故事”对话华支后代,讲述那些身在菲律宾的厦门华侨,在烽火岁月中为正义与和平英勇抗战的感人往事。

华支部分战士在总部前合影。
黄成岸:伏击日军遭围困华支战士喝尿液维生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陆续攻占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并建立占领军政府,不到半年菲律宾全境沦陷,日军肆意劫掠、屠杀百姓。12月10日,菲华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率先发表抗日宣言。时局恶化后,华侨们进一步行动,组建起涵盖工业、商业等社会各界的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及下属各团体(包含青抗、文抗、店抗、妇抗等系统)广泛开展地下抗日斗争。同时,着手组建武装力量,为开展游击战争做准备。
1942年5月19日,在中吕宋曼地利村的丛林中,一支全部由华侨抗日健儿组成的武装队伍——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正式宣告成立。华支初建时武器匮乏、简陋,仅有2把短枪和7支步枪;成员多为福建籍、广东籍华侨,仅有52人,编为2个排3个班。
厦门菲律宾华侨联谊会副会长黄忆儿的父亲黄成岸,少年时先后加入菲律宾华侨劳工联合会以及共产党。1942年,他成为华支首批52名队员之一。“爸爸加入华支队伍后参战几十次,令他最得意的战役是1943年申尼华战役……”黄忆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听爸爸讲华支的故事》中详细描述了这场战役的艰苦。
申尼华战役发生在荒凉的邦邦牙河岸,仅有一间被华支当作哨所的破旧茅草屋。一天,黄成岸所在的班在此驻守,他们利用地形埋伏打击日军。但很快,华支遭日军激烈反击。游击队与外界隔绝数日断粮断水,战士们饥渴难耐,甚至喝自己的尿液补充水分。
三天三夜后,日军放松了警惕,在华支大部队及菲律宾友军支援下涨中宝,日军被引开,黄成岸等人才得以撤离那片荒凉树林。
黄炳兴:厦门青年抗战牺牲三代人跨世纪寻亲
在厦门市思明区塔埔社区,黄辽阳至今保存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黄炳兴与哥哥黄友抄在菲律宾的合影,这张照片成为黄家寻找烈士足迹的唯一线索。
1919年,黄辽阳的二叔公黄炳兴出生在禾山塔埔社(现思明区塔埔社区)。在国内,黄炳兴从事地下工作,因共产党党员的身份暴露,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经中共地下党组织介绍,由在菲律宾马尼拉开布料店铺的大哥黄友抄返回厦门接他一同搭船离开,避难菲律宾。
在菲律宾,黄炳兴成为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的一名“店抗”干部。他利用店铺生意作掩护,搜集日军情报、宣传抗日思想;大哥黄友抄则以店铺盈利支持抗日。据黄友抄回忆,1944年,年仅25岁的黄炳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中弹,退到山洞中隐蔽,最后因伤势过重,缺乏药物治疗,不幸身亡。

1944年黄炳兴与哥哥黄友抄的合影中黄炳兴的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黄友抄拿着中国共产党驻菲律宾地下组织的证明资料和抚恤金回到厦门。怕家中老人难以承受悲痛,他隐瞒黄炳兴牺牲的消息,只能每年过年时偷偷独自祭拜,多年后才敢告知家人。岁月流转,黄炳兴当年牺牲的证明资料早已散佚,黄友抄手中仅存一张与弟弟的合照。其孙子黄辽阳回忆,爷爷对此满怀遗憾,交代后辈要尽力寻找与二叔公有关的事迹和证明。
多年来,寻亲一直未能如愿以偿。2023年,在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菲律宾归侨联谊会的协助下,黄辽阳等人终于在《菲华抗日烈士纪念册》名单中找到“黄炳兴”的名字,但叫“黄炳兴”的人并不少见,为此,他们向旅居菲律宾的华支老战士吕水涯求助。这位老人耗时近半个月,翻阅大量资料,终于在《菲律宾华侨与抗日战争》一书中查到记载:黄炳兴烈士祖籍福建厦门,1944年牺牲,年仅25岁。“这些信息与爷爷黄友抄生前的回忆吻合,基本可以确定,他就是我们多年来苦苦寻觅的二叔公。”黄辽阳难掩激动地说。
确认身份后,黄辽阳与亲人们一同远赴菲律宾。在菲律宾华侨义山公墓,族人们终于见到日思夜想的“黄炳兴”——英烈的名字被深深地镌刻在纪念碑上。这段跨世纪的“团聚”,让亲人们热泪盈眶。
《菲律宾华侨与抗日战争》一书中,经“菲律宾抗反烈士审查委员会”审定的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烈士姓名录里,还有厦门籍华侨邱永和,牺牲时年32岁;厦门籍华侨叶庆珍涨中宝,1945年被敌奸杀害时,年仅20岁。
陈振佳:参加解放马尼拉战斗华支健儿冲锋在前
1944年8月,华支发表《为扩大队伍迎接反攻告侨胞书》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700多人。
陈衍德的父亲陈振佳是华支队伍壮大后的其中一员。1938年,12岁的陈振佳及兄弟姐妹随母亲离开厦门,以难民的身份到马尼拉投靠父亲。“我的祖父在菲律宾主要以办报、办学为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亲干过学徒、杂役、店员等工作。”陈衍德回忆。
1943年至1944年,陈振佳在街头卖饼期间结识了不少有志青年。受到他们在文化与思想上的熏陶后,他先加入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的“文抗”,传播进步思想;因表现突出、行事果敢,后被调入“青抗”武装特别行动队。1944年9月,18岁的陈振佳调至华支马尼拉中队,正式成为华支一员。在这支战斗队伍中,他曾扮作小贩深入敌伪警戒线内侦察,还参加过真枪实弹的对敌武装袭击,积累了胆识和经验。

身着戎装的陈振佳在马尼拉前线。
1945年1月9日,美军在菲律宾吕宋岛林加延湾成功登陆,随后迅速向马尼拉推进。在这场城战中,打前锋的多为游击队,其中就包括华支。
当时华支的任务包括提供情报、肃清残敌、救火护侨等。陈振佳的《自传》写道:“1945年2月3日,华支第二、三大队配合美军登陆吕宋岛林加延湾的先头部队,进抵马尼拉市北郊。4日,华支健儿首当锋镝冲杀进市区。5日,华支浩浩荡荡的进军犹如入城式,接受了包括华侨在内的市民的夹道欢迎。”
陈衍德手上有两张姑妈赠予的马尼拉战役中华支的照片,他推测可能是美方记者所摄。照片里,华支成员们身着的军装并不合身,且多为盟军提供的旧军服,陈衍德告诉记者,听说此前华支战士们风餐露宿,有些队员甚至连套完整的作战服装都没有。这些照片从侧面反映华支虽为盟军的向导和先锋,在解放菲律宾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作战条件相当艰苦。
1945年3月,马尼拉战役结束后,华支继续配合美军赴南吕宋作战。陈振佳所在大队开始接受美军正规训练,在歼灭菲岛日军的最后战役中,他们不仅以炮火支援美军步兵,还与垂死挣扎前来劫营的残敌殊死搏斗。
1945年7月,菲律宾日军全部被歼,华支胜利完成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关新闻
厦门博物馆获华侨抗日珍贵资料
厦门抗战风云暨英烈事迹展将于8月15日开幕
近日,厦门市博物馆收到一批承载着华侨抗日历史记忆的珍贵资料——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历史系教授陈衍德将三张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的照片与其父陈振佳的战斗奖状移交给厦门市博物馆(以下简称“厦博”)。据悉,这批藏品将在“厦门抗战风云暨英烈事迹展”中公开亮相。
三张照片中,有两张照片展现了部分华支战士在总部前的合影,陈衍德将它们捐赠给厦博,另一张聚焦于陈振佳及他所在班10名华支战士的照片,则将借给厦博作为此次展品,同步借出的还有战斗奖状,由华支退伍军人总会于1992年颁发,奖状表扬了陈振佳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功绩,是华侨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实物佐证。
记者了解到,厦博精心筹备的“厦门抗战风云暨英烈事迹展”将于8月15日正式开展,包括这些照片和奖状在内的多件抗战文物、展品将集中展出,通过实物见证、影像资料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等方式,全面展现厦门全民抗战壮阔图景。
此外,厦博长期面向社会征集与厦门各历史时期相关的文物,诚邀市民踊跃捐赠,共同留存城市发展的珍贵记忆。
(文/厦门日报记者谢瑞真通讯员刘莉丽欧泓妙图/厦门市档案馆陈衍德黄辽阳提供)涨中宝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